
□張軍勝
姜維,字伯約,天水冀縣(今天水市甘谷縣)人,三國時蜀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蜀建興六年(228),諸葛亮首出祁山伐魏,收取姜維,時姜維27歲,為魏中郎官,參天水郡軍事。歸蜀后,即被諸葛亮委以重任, 辟為倉曹掾, 加奉義將軍, 封當陽亭侯。諸葛亮、蔣琬等死后,主要由姜維負責蜀漢后期軍事防務,他以攻為守,撫羌戎、取隴西、多次北伐曹魏,與魏名將鄧艾、陳泰、郭淮等爭鋒,獨撐蜀國危局。姜維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,褒揚者有之,貶斥者亦有之,古史家陳壽、孫盛等對姜維持否定態(tài)度。孫盛說“姜維策名魏室,而外奔蜀朝,違君徇利,不可謂忠;捐親茍免,不可謂孝;害加舊邦,不可謂義;敗不死難,不可謂節(jié);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,居御侮之任而致敵喪守,于夫智勇,莫可云也:凡斯六者,維無一焉!庇终f:“鄧艾之入江由,士眾鮮少,維進不能奮節(jié)綿竹之下,退不能總帥五將,擁衛(wèi)蜀主,思后圖之計,而乃反覆于逆順之間,希違情于難冀之會,以衰弱之國,而屢觀兵于三秦,已滅之邦,冀理外之奇舉,不亦暗哉!鼻罢邔O盛認為姜維不忠、不孝、不義、無節(jié)、無智、無勇。后面則對姜維投降鐘會提出了批評!度龂尽返淖髡哧悏蹖S的評價是:“姜維粗有文武,志立功名,而玩眾黷旅,明斷不周,終致隕斃!闭J為其屢次北伐是“玩眾黷旅”,從而導致蜀國敗亡。但古史家中對姜維持褒揚態(tài)度的也很多,如郤正、裴松之、王鳴盛等。裴松之反駁孫盛說:“盛之譏維,又為不當。于時鐘會大眾既造劍閣,維與諸將列營守險,會不得進,已議還計,全蜀之功,幾乎立矣。但鄧艾詭道傍入,出于其后,諸葛瞻既敗,成都自潰。維若回軍救內(nèi),則會乘其背。當時之勢,焉得兩濟。而責維不能奮節(jié)綿竹,擁衛(wèi)蜀主,非其理也。”元胡三省評論姜維說:“姜維之心,始終為漢,千載之下,炳炳如丹。陳壽、孫盛、干寶之議貶皆非也!笨梢姽攀芳覈@姜維的爭論相當激烈。

當代的研究者多對姜維持肯定和褒揚的態(tài)度。如施光明在《姜維簡論》一文充分肯定了姜維以攻為守、主動出擊的軍事思想和戰(zhàn)爭藝術,并對陳壽、孫盛列舉的姜維好戰(zhàn)擾民、守蜀不當、有虧氣節(jié)的罪狀逐條進行了辯駁。葉哲明在《重評蜀漢姜維北伐》中也認為姜維屢次北伐為的是蜀漢政權(quán)能從坐以待斃的困境中找到出路,從當時蜀漢的內(nèi)外形勢分析,姜維北伐的動機和奉行的軍事路線都是正確的,認為姜維北伐勝多敗少,部分古史家所說的北伐導致民困兵疲、以致亡國是不公允的,真正葬送蜀漢政權(quán)的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土著地主集團。郭鵬在《蜀漢后期漢中軍事防務及“斂兵聚谷” 芻議—兼談對姜維的評價》一文中,肯定了姜維“斂兵聚谷”的軍事策略,并對姜維為何采取此策略做了深入分析,同時對姜維在蜀36年的功績做了充分肯定。黃曉陽也不贊同陳壽的評論,他在《姜維論》一文充分肯定了姜維的功績,認為姜維是三國后期杰出的人才,其歷史地位應予肯定。王定璋的《論姜維的是非功過》對姜維在蜀的十次軍事行動做了歸納,分析了沒有取勝的緣由,指出能勝負各半已是驕人的業(yè)績,并對陳壽、孫盛等人對姜維的指責做了辨駁,認為姜維一生無愧于蜀漢。王瀚堯《也論姜維“斂兵聚谷”的戰(zhàn)略得失》一文通過對姜維“斂兵聚谷”的前因后果進行細致剖析,駁斥了古今部分史家認為姜維后期調(diào)整蜀漢軍事部署,即實施“斂兵聚谷”方針以致漢中失守,蜀中門戶大開,成為蜀漢政權(quán)滅亡直接誘因的觀點,認為姜維“斂兵聚谷”不失為一種知彼知己、強調(diào)反擊效果的戰(zhàn)略方針。

但也有學者對姜維持否定態(tài)度,如諶志華就認同陳壽對姜維“志立功名,而玩眾黷旅”的評論。宋杰也在《漢中對三國蜀魏戰(zhàn)爭的重要影響》一文中,對姜維在蜀漢后期漢中的軍事防務提出了質(zhì)疑。
無論是古代還是現(xiàn)當代的研究者,均多側(cè)重于對姜維的歷史功過或軍事戰(zhàn)略路線展開論述,對他棄魏歸蜀的具體緣由,則多沿襲《三國志》的記述,認為姜維是在諸葛亮大兵壓境,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投奔蜀漢的,而沒有關注到魚豢《魏略》對姜維歸蜀的不同記述,本文擬就此問題做一剖析,以明姜維對漢始終如一的忠義之心,同時對姜維的個人品質(zhì)也做一簡單闡述。不妥之處,敬請方家指正。

一、姜維歸蜀的深層原因是其內(nèi)心的漢室情結(jié)
《三國志》和《魏略》對姜維歸蜀的詳細經(jīng)過有不同的記載,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載:
建興六年,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,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,維及功曹梁緒、主簿尹賞、主記梁虔等從行。太守聞蜀軍垂至,而諸縣響應,疑維等皆有異心,于是夜亡保上邽。維等覺太守去,追遲,至城門,城門已閉,不納。維等相率還冀,冀亦不入維。維等乃俱詣諸葛亮。
按陳壽《三國志》所載,建興六年(228)諸葛亮出祁山伐魏時,因天水郡及周邊各縣積極響應諸葛亮北伐,太守懷疑手下屬官姜維、梁緒等也有反叛之心,于是連夜棄城逃至上邽,姜維等追至上邽,上邽閉城不納,只有返回冀城,但冀城民眾也拒絕他們進城,姜維等不得已,只有投奔諸葛亮。
而裴松之在注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中所引魚豢《魏略》載:
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,會聞亮已到祁山,淮顧遵曰:“是欲不善!”遂驅(qū)東還上邽。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,又恐吏民樂亂,遂亦隨淮去。時維謂遵曰:“明府當還冀!弊裰^維等曰:“卿諸人(回)復信,皆賊也!备髯孕。維亦無如遵何,而家在冀,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冀。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,便推令見亮。二人不獲已,乃共詣亮。亮見,大悅。未及遣迎冀中人,會亮前鋒為張郃、費繇等所破,遂將維等卻縮。維不得還,遂入蜀。

按《魏略》,諸葛亮首出祁山伐魏時,姜維隨天水太守馬遵陪伴雍州刺史郭淮正在外巡行,得知諸葛亮出祁山伐魏,郭淮遂東還上邽,姜維勸太守馬遵返回天水郡治所冀城,馬遵認為冀縣為魏西陲邊界,又擔心吏民叛亂,于是拒絕了姜維建議,隨郭淮奔往上邽。姜維則回到冀城,冀城民眾見到姜維歸來,非常高興,推舉他前去迎接諸葛亮大軍。這與《三國志》載姜維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歸蜀的說法不同,那么何者更接近于歷史的真實?
陳壽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對冀城民眾拒絕姜維等進城的原因避而未載,從“太守聞蜀軍垂至,而諸縣響應,疑維等皆有異心,于是夜亡保上邽”的記載中,可以看出諸葛亮出祁山伐魏時“諸縣響應”,含冀城在內(nèi)的天水及周邊各縣,紛紛欲背魏歸蜀。《魏略》也載當時天水太守馬遵認為冀城民眾都是“賊”,馬遵為何對自己的治民有如此認識,說明平素他就覺察到冀城吏民存在漢室情結(jié),覺察到當時他們準備投誠的思想動態(tài)!度龂尽そS傳》和《魏略》的這些記載可以和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“(建興六年春)亮身率諸軍攻祁山,戎陣整齊,賞罰肅而號令明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叛魏應亮,關中響震”的記述相互印證。蜀軍出祁山時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“叛魏應亮”,“叛魏應亮”明確的記載了包括冀城在內(nèi)的三郡民眾,在蜀漢軍隊到來時,自發(fā)舉義、背魏歸蜀的史實。舉義歸蜀需要能夠服眾的首領,姜維的到來使冀城民眾有了主心骨,便推舉他前去迎接諸葛亮大軍!段郝浴份d:“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,便推令見亮”。姜維歸蜀是源于冀城吏民的推戴。
冀城扼隴右通關中要道,具有重要的戰(zhàn)略地位。漢獻帝建安十八年(213),馬超攻冀時,冀城是當時涼州、漢陽郡、冀縣的共同治所,由于此時曹魏還未代漢,冀城民眾以忠于漢室之心,據(jù)城固守,馬超頗費了一番周折才攻取冀城!顿Y治通鑒》卷六十六載:
操還,超果率羌、胡擊隴上諸郡縣,郡縣皆應之,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。
超盡兼隴右之眾,張魯復遣大將楊昂助之,凡萬余人,攻冀城,自正月至八月,救兵不至。

馬超雖然輕易攻取了隴上其它郡縣,但在冀城卻遇到了頑強抵抗,他以萬人之眾,費時八個多月才攻下城池。攻克冀城后,馬超自稱征西將軍,領并州牧,督?jīng)鲋蒈娛。不久馬超領兵出城攻擊楊阜、姜敘,冀城中韋康舊部梁寬、趙衢乘機關閉大門抗據(jù)馬超,以馬超之勇,也沒能再攻入冀城。蜀建興六年(228)諸葛亮首出祁山時,距馬超攻冀僅15年時間,此時冀城還是魏郡、縣共同治所,對于戰(zhàn)略地位如此重要的地方,陳壽《三國志》和裴注引《魏略》都載太守馬遵在蜀軍還沒到達的情況下,就棄城奔逃而不積極備戰(zhàn),按《魏略》所載,這一舉動竟然獲得雍州刺史郭淮的首肯。郭淮也非平庸之輩,曾協(xié)助張郃在漢中據(jù)劉備、平叛胡、定關中,曹丕即位后,又討平安定羌人叛亂,鎮(zhèn)守雍州。諸葛亮出祁山伐魏,郭淮擊破蜀將高詳屯守之列柳城,又破隴西名羌唐蹏于枹罕,后屢次在關右和諸葛亮、姜維爭鋒。嘉平二年(250),郭淮因功受封車騎將軍、儀同三司,持節(jié)、都督雍、涼諸軍事如故,進封陽曲侯。加封詔書曰:“昔漢川之役,幾至傾覆;磁R危濟難,功書王府。在關右三十余年,外征寇虜,內(nèi)綏民夷。比歲以來,摧破廖化,禽虜句安,功績顯著,朕甚嘉之!薄度龂尽す磦鳌焚澠洹胺讲呔敗⒋箚柷、雍。”可見郭淮后來因功封侯。而在諸葛亮首出祁山時,時任雍州刺史郭淮竟然也贊同放棄抵抗,個中緣由,除諸葛亮大軍逼近外,冀城吏民自發(fā)舉義,“叛魏應亮”從而導致其一時難以組織有效防御也是重要原因。
姜維歸蜀后,諸葛亮寫信給留守成都的長史張裔、參軍蔣琬說:
姜伯約忠勤時事,思慮精密,考其所有,永南、季常諸人不如也。其人,涼州上士也……姜伯約甚敏于軍事,既有膽義,深解兵意。此人心存漢室,而才兼于人,畢教軍事,當遣詣宮,覲見主上。
諸葛亮作為蜀軍主帥,言行謹慎,姜維剛剛歸蜀,諸葛亮就說姜維“心存漢室”,這是在事先調(diào)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(jié)論!段郝浴份d當姜維勸太守馬遵返回治所冀城時,遭到馬遵拒絕。馬遵明顯表露出了對姜維等人的不信任,也即對姜維等忠于魏室的不信任,認為姜維仍然“心存漢室”。而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的記載更清楚:“太守聞蜀軍垂至,而諸縣響應,疑維等皆有異心,于是夜亡保上邽。”此處明確記載太守馬遵懷疑姜維等有“異心”,既有背魏歸蜀之心,所以他背著姜維等逃往上邽,這些記載和諸葛亮對姜維“心存漢室”的判斷也可以互相印證。既然姜維在魏就“心存漢室”,有背魏向漢的思想,那么他對冀城民眾“叛魏應亮”是認可的。冀縣吏民有投歸蜀漢的想法,需要能夠服眾的士人作為頭領,素稱“涼州上士”又“心存漢室”的姜維就成為首選。被推戴前去迎接蜀軍的,除姜維外,還有梁緒、尹賞、梁虔等人!度龂尽そS傳》載“維昔所俱至蜀,梁緒官至大鴻臚,尹賞執(zhí)金吾,梁虔大長秋,皆先蜀亡沒!苯S不是走投無路才被迫歸蜀的,而是在潛意識里“心存漢室”的思想主導下,順應了冀城民眾“叛魏應亮”的集體意志。
姜維心存漢室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(jié)果,據(jù)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載,姜維在小時候就喜歡讀“鄭氏學”,“鄭氏學”是東漢末年由儒學大師鄭玄開創(chuàng)的經(jīng)學學派,在漢末魏初影響巨大,核心內(nèi)容主要是闡述儒家經(jīng)典,并特別強調(diào)“禮”的作用。在曹氏父子移漢成魏的過程中,相當部分士人對這種背離儒家忠孝思想的舉動大為不滿,乃至有冒死而挺身相抗者,如京兆金祎、少府耿紀、丞相司直韋晃、太醫(yī)令吉本等!顿Y治通鑒》載:“魏王操使丞相長史王必典兵督許中事。時關羽強盛,京兆金祎睹漢祚將移,乃與少府耿紀、司直韋晃、太醫(yī)令吉本、本子邈、邈弟穆等謀殺必,挾天子以攻魏,南引關羽為援!苯鸬t、耿紀等不忍目睹“漢祚將移”,圖謀殺掉負責許昌軍事防務的丞相長史王必,挾漢獻帝投奔關羽,但沒有成功。甚至曹氏重臣荀彧,也反對曹氏代漢。荀彧因不滿董卓篡權(quán)亂政,先棄官投奔袁紹,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,遂于初平二年(191)投奔曹操,成為曹操最得力的謀士,助其討呂布、破袁紹、降劉琮,因功進為侍中、守尚書令,后封萬歲亭侯。曹操認為其可比漢張良,并將其女許配荀彧長子荀惲。就是這樣一位深受曹操信任、與操一起患難與共的謀士,《三國志·荀彧傳》載“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,秉忠貞之誠,守退讓之實,君子愛人以德,不宜如此。太祖由是心不能平!盵1]317“不宜如此”即認為曹操不應稱魏公、有代漢之企圖,否則就不是士人心中的君子,曹因此“心不能平”,從此和荀彧日益疏遠。荀彧最終抑郁而卒,年才五十。還有說法認為荀彧之死或源于自殺,如裴松之注《三國志》引《魏氏春秋》曰:“太祖饋彧食,發(fā)之乃空器也,于是飲藥而卒。”荀彧正是因為反對曹操代漢才走上了悲劇之路,荀彧的思想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,作為曹操重臣的荀彧尚且如此,居于魏蜀交界、深受《鄭氏學》影響的姜維就更不例外。諸葛亮出祁山伐魏,給平素就“心存漢室”的姜維提供了施展抱負的機會。
《三國志》沒有采取《魏略》的記載,當與陳壽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人身經(jīng)歷有關系!度龂尽烦蓵跁x朝,陳壽作為晉武帝時代的官員,自然得替魏晉說話,維護魏晉的尊嚴。從陳壽的人身經(jīng)歷看,陳壽的父親是馬謖參軍,馬謖被諸葛亮所殺,其父受到牽連,被判處剃頭的侮辱性刑罰,諸葛亮子諸葛瞻又看不起陳壽,所以陳壽對諸葛亮父子有一定的成見!稌x書》載:“壽父為馬謖參軍,謖為諸葛亮所誅,壽父亦坐被髡,諸葛瞻又輕壽。壽為亮立傳,謂亮將略非長,無應敵之才,言瞻唯工書,名過其實。”在蜀漢后期,陳壽又受到宦官黃皓的壓制,郁郁不得志。他的老師譙周,一貫反對諸葛亮“北伐中原、興復漢室”的戰(zhàn)略方針,著有《仇國論》,最后說動劉禪放棄抵抗,降于鄧艾。以此,譙周在晉很受禮遇。陳壽在對自己不能做出評判的不同材料的取舍上,總是優(yōu)先考慮有利于魏晉的資料。今再舉一例:對于張郃之死,《三國志·張郃傳》載:“諸葛亮復出祁山,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,亮還保祁山,郃追至木門,與亮軍交戰(zhàn),飛矢中郃右膝,薨,謚曰壯侯!倍撎幣崴芍段郝浴份d:“亮軍退,司馬宣王使郃追之,郃曰:‘軍法,圍城必開出路,歸軍勿追!醪宦牎`A不得已,遂進。蜀軍乘高布伏,弓弩亂發(fā),矢中郃髀!眱烧叩挠浭鲇兴煌。而據(jù)王舒彥《張郃之死獻疑》一文,《魏略》的記述更為可信,作為魏軍統(tǒng)帥的司馬懿對張郃之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張郃戰(zhàn)死木門實際上是司馬懿的一個陰謀,因為雖然當時曹氏家族自身已出現(xiàn)人才匱乏,但部分當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(zhàn)的老將還在,這些人就成為司馬氏篡權(quán)的最大阻礙!耙蚨怯码p全而又德高望重的張郃必然是曹魏軍事上牽制司馬懿的重要力量,從而對于司馬懿在朝權(quán)力產(chǎn)生制約。其與世族大家不錯的關系,也成為司馬懿的一塊心病!钡珡年悏鄣挠浭隹,張郃之死似乎完全是自己輕敵冒進,對司馬懿在此事中所起的主要責任只字未提。故在對待姜維歸蜀一事上,陳壽沒有選取冀城吏民集體舉義,背魏歸蜀這些不利于魏晉的材料,是可以理解的。
由上可以看出,姜維棄魏歸蜀,是有思想基礎的,是順應冀城人民的意愿而做出的選擇。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,他在成都建立的政權(quán),沿用“漢”之國號,自稱是原來漢室之延續(xù)。姜維棄魏奔蜀,更符合儒家的忠義思想。時至今日,在戲曲舞臺上,姜維歸蜀這一史實仍然被冠以“姜維歸漢”之名。上文胡三省 “姜維之心,始終為漢,千載之下,炳炳如丹”的評論,為姜維歸蜀的原因做了準確的詮釋。

二、忠義和清廉是姜維最突出的人品特征
姜維歸蜀后,在蜀漢后期成為其軍事上的主要支柱,率軍多次北伐曹魏,但姜維北伐不但得不到樂于偏安的朝臣的支持,還受到宦官黃皓的牽制陷害,他只有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。景耀六年(263)秋,司馬氏派遣鐘會、鄧艾、諸葛緒等幾路大軍進兵伐蜀,姜維率軍在劍閣憑險據(jù)守,抵擋鐘會率領的魏軍主力,十幾萬征蜀大軍不能進,鐘會一度想退兵。《三國志?姜維傳》載:“(姜維)列營守險。會不能克,糧運懸遠,將議還歸!倍嚢匀f人之眾,繞過劍閣,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,過江油至綿竹,擊破諸葛瞻,逼近成都,劉禪開城投降,并敕令姜維投降。姜維投降后,借鐘會之手巧妙的除掉鄧艾,報了滅蜀之仇。而后又欲利用鐘會制造混亂,乘機復興蜀國。《資治通鑒》載:“姜維欲使會盡殺北來諸將,已因殺會,盡坑魏兵,復立漢主”惜謀事不密,姜維被亂軍所殺,連及妻子兒女。
關于姜維的是非功過,古今史家多有論述,雖然對姜維的爭論至今沒有定論,但整體來看,對姜維持褒揚態(tài)度的學者越來越多,這在前文已有詳細敘述。我們認為,在姜維身上,至少有兩點,千百年來,一直在熠熠閃光,值得人們敬仰學習。

一是忠義。雖然如孫盛說“姜維策名魏室,而外奔蜀朝,違君徇利,不可謂忠”,但我們從前文分析可知,姜維棄魏歸蜀,正是在潛意識里不滿曹魏篡漢而做出的選擇,姜維歸蜀后,本可以和其他官僚一樣,偏安一隅,享受生活。但他為蜀漢前途命運著想,時刻枕戈待旦,采取積極地防御策略,率軍多次北伐,以地狹民寡之蜀漢,對抗強大之曹魏,基本上處于戰(zhàn)略上的主動地位。后主劉禪投降后,敕令姜維投降。將士得知劉禪敕令后,群情激奮,“將士咸怒、拔刀斫石”,皆不愿投降受辱。姜維當時可以憑軍中高昂士氣,或率軍南入南中,借機東山再起;或東入東吳,也會受到重用。但他為后主劉禪安危考慮,不得已,只好投戈放甲,降于鐘會。鐘會視姜維為具有文韜武略的人中俊杰,為拉攏姜維為己用,和姜維同出同入,給予其很高的待遇,并視為知己!皶翊S等,皆權(quán)還其印號節(jié)蓋。會與維出則同輦,坐則同席”。若姜維安于逸樂,只需盡心幫助鐘會,仍然有望拜爵封侯。但姜維始終以復興漢室為己任,他秘密寫信給劉禪曰:“愿陛下忍數(shù)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,日月幽而復明!笨上]有成功,姜維也被殺身死。《資治通鑒》胡注引《世說新語》曰:“維死時見剖,膽如斗大!薄妒勒f新語》的這一記載,反映了時人對姜維的肯定和敬佩?v觀姜維一生,“心存漢室”的夙志至死不渝,忠心為漢是他最突出最主要的品質(zhì),為蜀漢出生入死,忠心耿耿,他的一生無愧于蜀漢。

二是廉潔。郤正評論姜維說:
姜伯約據(jù)上將之重,處群臣之右,宅舍弊薄,資財無余,側(cè)室無妾媵之褻,后庭無聲樂之娛,衣服取供,輿馬取備,飲食節(jié)制,不奢不約,官給費用,隨手消盡,察其所以然者,非以激貪厲濁,抑情自割也,直謂如是為足,不在多求。
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主要記述姜維入蜀后的軍政活動,對其個人的生活細節(jié),沒有記載,郤正的這段評論,為我們保留了姜維生活情況的珍貴史料。郤正《三國志》有傳,他和宦官黃皓十分熟悉,在黃皓顯貴之前,就已一起共事30多年,黃皓顯貴后,郤正對其敬而遠之。《三國志?郤正傳》載:“正既不為皓所愛,亦不為皓所憎,是以官不過六百石,而免于憂患!眲⒍U降魏后,被遷往洛陽,原蜀大臣中只有郤正和張通相隨!昂笾鳀|遷洛陽,時擾攘倉卒,蜀之大臣無翼從者,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張通,舍妻子單身隨侍!保瑥摹度龂尽房,郤正為人正直,他在黃皓顯貴后,不憑借前期的關系阿諛逢迎,在劉禪落難后,他又不離不棄。他和姜維同朝為官,對其非常熟悉,從他的人品和經(jīng)歷看,他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。由郤正的評論可以看出,姜維雖位高權(quán)重,但他律己嚴格,不貪圖享樂!皞(cè)室無妾媵之褻,后庭無聲樂之娛,衣服取供,輿馬取備,飲食節(jié)制,不奢不約,”他節(jié)儉自持,不貪富貴,不為子孫后代謀取財富,“宅舍弊薄,資財無余”,“官給費用,隨手消盡”。更為可貴的是,姜維的廉潔不是為了沽名釣譽,不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權(quán)力而做給世人看,不是作秀,而是本性使然!安炱渌匀徽撸且约へ潊枬,抑情自割也,直謂如是為足,不在多求!彼账家瓜、孜孜追求的,就是如何復興蜀漢,其操行之清白, 在封建士大夫中是不多見的。弘揚他一心為國,不謀私利,清廉自持的高貴品質(zhì),在今天仍有現(xiàn)實意義。
(新聞來源: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(zhuǎn)載:馬文潔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