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清水縣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的小麥良種繁育基地迎來了一場特殊的“考試”——由甘肅省農業(yè)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、天水市農業(yè)學校正高級講師組成的測產專家組,依據農業(yè)農村部《全國糧食高產創(chuàng)建測產驗收辦法(試行)》,對本地種植的蘭天47號、蘭天538號、蘭天26號等系列良種小麥進行了現場實收測產。

在白駝鎮(zhèn)魯家村小麥良種繁育基地,種植的蘭天26號小麥經過脫粒、稱重、扣除雜質等一系列流程,最終測算畝產達350公斤。這一數字,在今年較為干旱的背景下,達到了寒旱區(qū)小麥種植的高產水平。

“從莖稈韌性到穗粒飽滿度,再到抗逆性表現,這片小麥的長勢超出預期!备拭C省政府參事、甘肅省農業(yè)科學院清水小麥產業(yè)技術研究院院長魯清林蹲在田埂邊,捻起一粒飽滿的麥粒仔細觀察,“清水縣屬于典型的寒旱地區(qū),能有這樣的產量,得益于良種的選擇和精細的田間管理。蘭天26號根系發(fā)達、葉片蒸騰量小,在干旱條件下能高效利用土壤水分,成穗率比普通品種高!
他進一步補充,蘭天系列小麥不僅抗旱,還株型緊湊、成穗數高、落黃好,能高抗條銹病,兼抗白粉病、葉銹病等多種病害,豐產性突出、產量潛力大,在今年干旱年份的表現,充分證明了其在寒旱地區(qū)種植的優(yōu)勢。
測產現場,技術人員正拿著測產表核對數據。據了解,今年開春后,清水縣農業(yè)農村局預判到干旱風險,提前組織農技人員包片指導,把“良種+良法”的組合拳打在了關鍵處。全縣25.893萬畝小麥中,60%以上種植的是蘭天36號、42號、47號、48號、26號和天選54號等耐旱抗病品種,同時推廣“一噴三防”技術和機械化精量播種,降低病蟲害危害、提高小麥抗逆性、增加粒重、提升種植效率,真正做到了良地、良種、良法、良機、良制“五良”結合,為小麥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
白駝鎮(zhèn)魯家村種植戶魯雙錄正在田間忙碌,他告訴記者:“往年天旱,麥稈容易倒伏,麥粒也癟。今年按技術員說的,選了蘭天26號,播的時候用了機播,后期又噴了防蟲防病的藥,你看這麥穗,沉甸甸的!”他隨手拔出一叢小麥,穗頭緊密排列,麥粒飽滿,“我種了280畝小麥,預計產量能達到84000斤。”
據悉,為讓良種優(yōu)勢充分發(fā)揮,今年清水縣邀請中國農科院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省農科院的專家教授開展專題培訓,在全縣推廣建設了10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,通過“專家講技術、農戶跟著學”的模式,集成推廣精準播量控制、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、機械條播推廣應用、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,讓科學種植技術走進千家萬戶,顯著提升了繁育的科技含量與標準化水平。

金黃的麥浪在風中起伏,測產數據背后,是清水縣在寒旱地區(qū)種出高產麥的堅定探索,既檢驗了良種的硬核實力,也印證了“藏糧于技”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,更為寒旱地區(qū)的糧食生產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下一步,清水縣將繼續(xù)與科研單位合作,培育更多適合寒旱地區(qū)的小麥品種,同時擴大良種推廣面積,讓“一粒好種子”結出更多“豐收果”。(清水融媒李榕王衛(wèi)東馬堯)
(來源: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:康翠霞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