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街傳承名城精髓 新路譜寫時代華章——從民主路建設路改造看天水名城保護
秦城區(qū)民主路、建設路從古至今一直是這座城市最主要的街道,是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,相互貫通的東西走向、最長、最繁花、最具代表性的主干街道,她承載和見證了天水發(fā)展的足跡。這條街集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商貿于一身,歷史上相當長時間內是天水地區(qū)乃至隴東南的中心,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。沿街及相鄰區(qū)域內曾分布有漢唐以來歷代治天水的州署、縣衙;元代建筑文廟、紀信祠;明代的萬壽宮、十方堂、瑞蓮寺;宋以來的學衙,清代隴南書院。有全國文保單位胡氏民居(南北宅子),有天水現(xiàn)代建筑之鼻祖、民國時期所建的“九間樓”。古民居四合院上千處,百年以上古槐、古柏、皂角等古樹名木50余株等等。但是,這些文物古跡點被掩映其中,周圍環(huán)境雜亂,有點無面,整條街歷史文化氛圍不濃厚;道路狹窄、路況差,與“天水第一街”的稱號不相稱,改擴建勢在必行。面對這樣一條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街道,如何建設是集中檢驗天水市歷史文化潛;すぷ韉摹笆越鶚薄?
天水市委、市政府以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堅持科學的發(fā)展觀,多次召開常委會、常務會,市區(qū)人大、政協(xié)多次組織代表、委員考察監(jiān)督,特邀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、古建專家羅哲文、城市規(guī)劃專家董鑒泓及省文化廳、文物局領導及專家召開論證會。市文化、土地、規(guī)劃、建設等有關部門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(guī),并在充分征求專家意見的同時,將規(guī)劃圖在報刊、電視上向市民公布,征求意見,并請監(jiān)督。施工開始后,市領導多次親臨一線督促檢查,保證了工程進度和質量。整個改擴建工程中,涉及名城保護的資金投入達5209萬元,F(xiàn)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工程有:
1.胡氏民居的全面整治工程。省文物局與河北古建研究所測繪并制定方案,經國家文物局審定,占地4200多平方米,劃撥土地18畝、住宅36套,搬遷了原秦城區(qū)公安分局、原駐居民。市政府決定在此設立“天水市民俗博物館”。
2.省級文保單位文廟的修繕及文化廣場的修建工程。搬遷原駐中華西路小學和幼兒園,拆除秦城區(qū)醫(yī)院門診大樓、商鋪。對元代大成殿“修舊如舊”,恢復舊制。同時依托原廟址新建文化廣場,使原來年久失修、隱藏在建筑群中的古建展現(xiàn)在城市街頭。
3.省級文保單位元明建筑群紀信祠整修工程。委托省文物研究所制定的維修方案已通過國家和省上文物局的審定,共投資近500萬元,面積由1700平方米擴大到近5000平方米,F(xiàn)為天水市群藝館所在地。
4.市級文保單位萬壽宮修繕工程?傉嫉孛娣e5000平方米,投資280萬元,已全面完成恢復明代風貌,F(xiàn)是天水書畫院所在地。
5.古樹復壯維護工程。已投資10萬元,對區(qū)域內古樹進行了全面掛牌、設欄復壯保護。
這條道路的改擴建,強調了環(huán)境景觀的設計原創(chuàng)性,堅持了人文觀念、人本觀念、人居觀念,突出“古、特、新”的設計施工理念,從整條街的空間布局及古建的維護展示,到地磚、候車廳、綠化物、雕塑等,都突出歷史文化淵源,反映城市文化,創(chuàng)造天水具有特色的、富于品位的文化名城形象,充分體現(xiàn)了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,同時也反映了現(xiàn)代城市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,是一面彰顯歷史文化精髓、展示名城風情的“大鏡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