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是崖面上受損嚴重的塑像(8月1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嘎瑪 攝
新華社蘭州8月16日專電(記者曹志恒、張澤遠)位于甘肅省武山縣境內(nèi)的水簾洞石窟群,近期被選入“絲綢之路多國聯(lián)合申遺”的名錄之中。然而,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彌足珍貴的石窟藝術,大部分壁畫和雕塑正遭遇著嚴重的剝落和風化。
武山水簾洞石窟群由水簾洞、拉梢寺、千佛洞和顯圣池四個單元組成,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高達42.3米的“一佛二菩薩”摩崖浮雕造像。摩崖浮雕建造于一塊向內(nèi)凹陷的山體上,浮雕由西方獅子、羚羊、浮雕大佛、壁畫等5層組成。大佛及周圍的大部分壁畫和塑像已嚴重脫落或斷朽。
據(jù)介紹,著名的摩崖浮雕大佛,除眼睛、頭頂、耳朵上部外,只剩泥胎,部分塑像已從巖壁剝離。古代建造大佛時,采用木箍泥塑和石胎泥塑兩種技法,因為年代久遠,木頭因蟲蛀、腐朽極易損壞,壁畫也因為風吹雨蝕部分脫落。
在拉稍寺石窟殘損嚴重的雕塑中,最具價值的“一佛二弟子”也僅剩上半身,風化程度觸目驚心。據(jù)水簾洞石窟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,位于泥塑佛左邊的菩薩塑像,造像豐滿,面帶微笑,雙目慈祥,被游客譽為“比世界名畫蒙娜麗莎還要美,是中國的維納斯”。然而,這件珍貴的藝術品也只剩頭部,隨時都有從摩崖脫落的危險。

8月13日,游人在參觀摩崖浮雕造像。位于甘肅省天水武山水簾洞石窟群中的大型摩崖浮雕造像高達42.3米,經(jīng)歷千余年的風雨剝蝕后,浮雕和崖面上的壁畫面臨嚴重的剝落和風化問題,急需搶救。 新華社記者 王思維 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