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廬江縣電視問政 每期都有官員被曝光調崗
在萬家長固有的印象里,開公司辦手續(xù),向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今年春天,這個在外務工多年的農村青年抽空回到老家安徽省廬江縣,籌備辦一個經營電動車配件的公司。為了跑手續(xù),他向原來的單位請了一個禮拜的假,“我心想,一個部門跑一天,至少也得三四天時間!
“沒想到,一天時間準備材料,第二天就拿齊了3個證!边@讓他多少有些意外,也讓他看到了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希望。
這天下午,同樣在該縣行政服務中心,廬江一家建設公司的工作人員宋偉,“一次性”就辦好了施工許可證。“過去,不是少這個材料,就是缺那個章,幾趟跑下來腿都發(fā)軟!
行政服務窗口,往往是觀察一座縣城官場生態(tài)和行政效能的最佳“切口”。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,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和本地百姓辦過幾次手續(xù)之后,都有了新的感受:“廬江變了,變快了!
這種改變,歸因于一年前全縣上下強力推進的“效能提速”活動,因其出臺舉措的力度和密度,被當地人稱作“效能風暴”。
從給四大班子領導打分,到擬任副科級干部財產公示,到電視問政,再到近期公布主要領導手機號碼……短短一兩年時間,廬江縣委縣政府就打出了一套組合拳,招招砸在要害上,讓“庸、懶、散、奢”的機關痼疾無處藏身。
“如果干部不做事,就會慢慢地滑向腐敗,有一大堆事情要做,他們就沒有精力去腐敗!痹趶]江縣委書記王民生看來,廬江的做法是“系統(tǒng)性的”,是把效能建設與反腐敗“聯通起來”,其目的在于,既把干部“看”起來,又把他們的工作狀態(tài)“調”起來。
“把各個局的業(yè)務章都交到行政窗口來”
廬江并非沒有慢過。
作為安徽中部的一座有著120萬人口的縣城,廬江是一個農業(yè)大縣。在轉型發(fā)展的新時期,“農耕文化”負面的影響也被放大出來,表現在公務人員的精神狀態(tài)和辦事效率上。2012年,該縣被查出一起腐敗窩案,原縣委常委被判入獄,更是為整個公務員系統(tǒng)敲響警鐘。
2011年8月,安徽行政區(qū)劃調整,廬江縣劃歸省會合肥市。機遇不言而喻,挑戰(zhàn)接踵而至,連縣領導在內的不少廬江公務員都感到,有點“跟不上”省會城市的工作節(jié)奏和辦事效率。廬江希望能夠“接軌”合肥的速度,這種緊迫感促使縣委縣政府通過簡政放權的方式來提升效能。
之后發(fā)生的一件事就讓全縣上下意識到,行政審批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。
2012年,作為該縣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,“福元中學”4個字經常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有關效能建設的文件中。
原來,為了新建一個新食堂,該校工作人員在縣里“跑了半年,蓋了70多個公章才批下來”。這件事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。
“行政服務中心為什么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務?這是系統(tǒng)!”今天提起來,王民生還是壓不住火,“這件事讓人觸目驚心”。
為此,縣委要求縣發(fā)改委做出了一張流程圖,“看看,審批一個食堂建設項目到底要哪些環(huán)節(jié)!
隨后,全縣上下,每個部門都被要求以“福元中學”項目報批為例,“找出一個最應自責的問題,通過自我揭丑實現自我革命”。
2013年起,廬江縣對進駐“縣行政服務中心”的32個單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全部清理,取消項目30項,下放項目13項,轉變管理方式項目3項,凍結項目1項,合并項目16項。此外,制定了相關辦法,對需由兩個以上機關審批的事項,由牽頭單位提請,按照“一家受理、同步審批、限時辦結”的要求,實行并聯審批。
中國青年報記者瀏覽該縣政府網站時發(fā)現,審批過程每天都在首頁上進行公示,接受全社會監(jiān)督。據了解,過了承諾期限,還不辦結的部門,將被嚴懲。
“行政審批集中起來,就是把各個局的‘業(yè)務章’都交到行政服務中心來,能在窗口辦理的,絕不帶到機關去辦,否則就要問責!痹摽h行政服務中心主任蔣力生介紹說,“這一枚枚印章,背后是各部門的權力,縣委動真格的,所以一個月內就交了上來。”
“過去很多事項都是分管局長親自批,現在我們窗口就能做主。”該縣人防局工作人員陳賢鋒介紹說,窗口拿不準的,電話請示分管領導就可以了。“如果他不同意,必須說出理由!
“那時,領導出差或者開會,找不到人簽字,只能等!彼χf,“如果我們主動電話催,領導會懷疑是不是有人托了關系!
“權力大了,責任也大了,出了差錯,自己要擔!痹诖翱诠ぷ髁6年的張曉群負責工商注冊登記,現在每遇到新問題,“就抱著市局的咨詢電話不放手”。
“過去窗口是清閑的地方,現在派來的都是業(yè)務尖子,不過,我們也希望輪崗出去呀!币晃还ぷ魅藛T流露出了心聲。
“電視問政是最好的曝光形式”
近段時間,一檔由廬江縣電視臺制作的節(jié)目《問政廬江》在當地火了起來,不僅老百姓看了“提氣”,就連很多基層的公務員也大呼“過癮”。播出后,節(jié)目中“小區(qū)下水道堵塞”之類的“老大難”問題,紛紛得到解決。
“第二天視頻就掛在政府網站首頁上,一早來到辦公樓,四處都能聽到片頭的音樂,大家都在議論!币晃徽ぷ魅藛T分析,“縣城就那么大,局長們大家都認識,當場讓你下不了臺,再播出去,面子更掛不住!痹谒磥,這檔“過于尖銳”的節(jié)目無疑在挑戰(zhàn)著“人情社會”的承受底線。
該節(jié)目已經播出了7期,先后“問政”了人社局、教育局、房產局等7大“實權部門”。問政單位和內容由縣紀委與欄目組聯合確定,記者提前暗訪該部門的機關和窗口,曝光其管理上存在的問題,制成短片。
節(jié)目錄播前,一切都處于保密狀態(tài)。
錄播現場,就短片中曝光的問題,各部門的領導班子必須接受主持人和臺下代表的問詢,并當場作出解釋,提出整改意見。
“事先沒有任何準備,現場提問猝不及防,加上燈光照著,汗就下來了。”一位參加過節(jié)目的負責人說,“這考驗的是對部門業(yè)務的了解程度,有些科局長剛從鄉(xiāng)鎮(zhèn)調上來,對目前的崗位還不是很熟。”
“如果有官員拿套話敷衍,我會毫不猶豫地打斷他,提醒他直奔主題!敝破思婀(jié)目主持人王政介紹說,“觀眾不滿意官員的答復,可以繼續(xù)追問!
“電視問政是最好的公開、曝光形式,官員現場的表現等于給自己打了分。”作為節(jié)目的總策劃,廬江縣紀委書記陳軍如是說。
“每期節(jié)目都要‘動人’,有的被調離崗位,有的被退回!蓖跽寡裕瑱谀拷M頂著壓力在干。
為了保密,他們不得不集中在另外一處地點辦公,暗訪記者不敢公開露面,前期采編過程中,不使用紙質文稿……
即便這樣,也有走漏風聲的時候。有一次,某局給所有工作人員群發(fā)了短信,要求“嚴防死守”,不給記者找到毛病。結果,節(jié)目組不得不暫緩對該部門的“問政”。
在這座縣城,王政一下子成了壓力的焦點,他同許多“被問政”的科局長都曾是朋友,但是在節(jié)目中,因其不給對方面子,“彼此的關系發(fā)生了微妙的變化!
“我們是對事不對人,時間長了,他們就會理解的。”每期節(jié)目錄制前,王政少不了接到求情的電話,“過去,他們直接提出,不播了,而現在,他們希望,我能否就問政內容劃個范圍。”不過,王政只能答道,“就是你分管的那一塊”。
在他看來,“這本身就是一種變化,說明大家開始逐步地接受它了,并且有了共識!
據了解,廬江縣將《問政廬江》節(jié)目的開展情況列入參與單位黨風廉政建設、政風行風評議、政務公開等年度考核內容。
因其創(chuàng)新了效能督查的形式,這檔節(jié)目還被寫進了2013年該縣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。對此,王政和團隊成員感到“欣慰和自豪” 。
“書記、縣長號碼一公布,就會打爆嗎?”
“這些改革舉措沒有一樣是省、市要求做的,是我們主動的探索,并不完全成熟,還在完善中!痹谕趺裆磥恚母镌诔浞终{研、評估、論證之后,就要大膽地試行。
今年春節(jié),廬江縣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了包括書記、縣長在內的142名主要領導干部電話的號碼,隨后又出臺了具體的考核辦法,要求各級各部門領導“隨時”接受群眾電話投訴、求助、咨詢。
“考慮到過年務工人員都返鄉(xiāng)了,他們遇到事情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負責的人!痹谕趺裆磥恚缃裥畔l(fā)達的社會,群眾只要想找領導的號碼,就一定能找到!八餍晕覀冎鲃庸汲鋈ァ!
領導號碼一公布,是否就會被打爆,由此帶來工作之外的負擔?為此,縣里還特意進行了評估,當時的結論是否定的。王民生解釋道,“因為,我們這些年做了不少工作,干部和群眾之間的信息渠道還是很暢通的!
“這些號碼是不是真的?是不是他們另有一個號碼?”公布之初,媒體和百姓半信半疑,不少官員都接到了他們屢次打來的“測試電話”。就連遠在泰國、新加坡的廬江游子也給“父母官”打來電話,就為了傾訴一番思鄉(xiāng)之情。此外,這些號碼也給一些推銷產品的人提供了便利。
不過,時間推移,好奇心逐漸冷卻,這些號碼所承載的信息渠道功能逐漸凸顯出來。
“現在每天要多接10個電話,盡管有時是午休時間,總體上還是能夠承受的!痹趶]江縣縣長刁吉潤看來,“老百姓不到沒有辦法的地步,是不會打來電話的,打過來,就是對我的信任!
據統(tǒng)計,這些電話大多集中在社保、教育、計生、大病救助、拆遷等方面。如果在辦公室,刁吉潤就會把它們記錄下來,再交辦相關部門。“可有時在車上,聽不太清,又沒有東西記,真是急的要命。”
這些電話有時也能帶來意外的的驚喜。
當地有人盜采礦產資源,可是執(zhí)法人員每次趕過去都“撲了空”。不久前,有舉報者把電話直接打到了刁吉潤的手機上,結果盜采者“終于被干到了”。
“還有一次,一個在外地的工作的廬江人打來電話說,縣城高速公路的交通標志牌‘弄反了’,隨后我就交辦給交通局了!痹诘鬂櫦磥,這些電話成了工作的又一抓手。
“其實,公布領導電話并非我們首創(chuàng)。”王民生坦言,廬江的這些舉措大部分是從本地實際出發(fā),借鑒了外地的經驗。
“學”來的改革,并不因它的“非原創(chuàng)性”,而在力度和效果上打了折扣。從事實來看,有些舉措,廬江做得更扎實,堅持更長久。比如,不少地區(qū)都試行過擬任副科級干部財產公示,但是,廬江從2011年7月起,一直堅持到今天,并且,將公示對象“突破”到擬任正科級干部,它的公示地點也從縣政府大廳搬到了網上。
不過,在王民生看來,廬江“效能風暴”算不上“進入深水區(qū)的改革”,它根本就沒有傷筋動骨,也沒有涉及到利益調整。
“與其說是改革,不如說是回歸,我們是在回歸到政府本職工作的原點上,做干部本來應該做的事情!彼f。記者 王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