隴南采茶節(jié)印象
張榮忍 郭隆洲 郭德峰 文/圖

參加隴南第二屆采茶節(jié),使我們對隴南的山水人文又有了新的認識,也真正對承載了太多文化內涵的茶有了近距離的接觸。
隴南是我們的近鄰中惟一盛產(chǎn)茶葉的地方,而隴南的茶葉產(chǎn)區(qū)主要在文縣的碧口鎮(zhèn)。文縣地處甘肅最南端,位于甘川陜三省交界地帶,東接四川青川縣,北臨漢中盆地,南連著名景區(qū)九寨溝,西通隴南武都,驅車翻越高樓山,呈現(xiàn)在眼前的是和天水完全不一樣的風物地貌,高聳云天的青山,縱橫交錯的河流,沿白水江的東南行駛,人困馬乏之際才到了我們的目的地——碧口鎮(zhèn)。

碧口的茶葉,因其獨特自然的質地,富含硒等多種元素而為人們所稱道。碧口鎮(zhèn)是我省四大名鎮(zhèn)之一,在明朝初年,碧口稱為碧峪河口,僅是一個水陸轉運碼頭,主要向成都、重慶轉運木材藥材及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,直到清朝初年,碧峪河碼頭的商貿才得到了進一步發(fā)展,形成了專門交易貨物的市場,清乾隆晚期,這里又出現(xiàn)了由客商建立的商會館,如四川船幫修建的紫云宮,四川商幫修建的川主宮,陜西商幫修建的忠義宮等,商會的形成,給碧峪河口的商貿帶來了空前繁榮。由于這里多為四川經(jīng)商落戶移民,語言、服飾、習俗、民宅與巴蜀大地同出一轍,故自古就有“碧口不像甘”之說,聽碧口人說話,讓人仿佛置身于四川。

碧口人喜歡茶飲,民國初年這里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茶館就有30多家,但碧口大面積種茶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。而這次采茶節(jié)的主會場——馬家山種植茶葉的歷史則更短。馬家山的村支部書記是種茶能手,他自稱把馬家山最好的茶賣給了我們,同時還和我們聊了許多和茶有關的話題,在云遮霧繞的馬家山,聽種茶人用蜀腔講種茶、制茶、喝茶的事情,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
閑聊中得知,文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圍繞“建大茶基地、推廣茶科技、做強茶產(chǎn)業(yè)、打造茶品牌、弘揚茶文化、增加茶收入”的發(fā)展思路,率先在生長著八百年古茶樹的山地上培育有機茶基地。目前,全縣茶園總面積已達到了6.88萬畝,投產(chǎn)3萬余畝,產(chǎn)量31萬公斤,產(chǎn)值3860萬元,綠色茶園認證3.6萬畝,推出紫云春、御澤春、碧峰龍井、御澤鐵觀音等16個名優(yōu)產(chǎn)品。
因茶,我開始愛上了隴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