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所甘肅的鄉(xiāng)村學校,短短五年內吸引了全國各地數百所學校的4萬多人前來學習、觀摩。
課堂上,講桌靠邊移,老師下講臺;學生無需舉手,自由發(fā)言,而且當堂達標。
書香潤澤校園,學生說“課本外的世界更精彩”。學生讀書,老師也讀書,彼此交流心得,言說幸福。
全國著名教育專家、新教育發(fā)起人朱永新教授走出溫泉齊樓中學的校門后感慨:“當今教育環(huán)境下,不留作業(yè)的學校不多見!
4月11日至14日,記者跟隨全國16個省份的300多名教育局長、中小學校長,一同走進慶陽市幾所學校,感受了新教育實驗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的嫣然綻放。
課桌上,每人都有一盒粉筆
西峰區(qū)溫泉鄉(xiāng)溫泉齊樓中學像往常一樣,有的教室內傳出整齊的英語讀音,有的飄蕩著葫蘆絲合奏曲的旋律,有的則是《弟子規(guī)》的朗朗誦讀聲。
走進教學樓二樓,整個走廊都貼著由學生、老師自己制作的“我的分享”“美妙點滴”“記錄每天好心情”等個性化手抄報。
八年級四班教室,正在上數學課《矩形的判定》。王宏濤老師在四個小組間來回走動,解答同學們的疑問。
記者注意到,教室和以往見到的不同,周圍三面墻上各有一塊黑板,但老師的“主陣地”卻很不起眼,擺放在教室的一個角落。而令人新奇的是,每個學生的課桌上都放著一盒粉筆。
王老師提出一道推理題后,李佳同學自告奮勇走到自己身邊的黑板前進行演示,一陣討論聲后,羅璇同學又走上去寫出自己的推理理由。
王老師說,一旦有“難啃的骨頭”,學生可以自由上講臺,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,有點難度的,先是對桌的兩人幫扶解決,解決不了的,4名同學進行互助解決,再就是組與組的合作共同體討論,這個過程中,老師只起“點撥”作用。
這種與傳統教學模式大相徑庭的方式,效果如何?王宏濤說,基本能當堂消化知識,不僅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,課外還不需要布置家庭作業(yè)。
據了解,這所曾在西峰區(qū)排名倒數的學校,自2009年啟動新教育實驗后,教育質量已在全市名列前茅。
吃蒜苗,也親手種蒜苗
在家庭教育急功近利,社會教育魚龍混雜的背景下,慶陽市在義務教育階段,把教室作為師生人生發(fā)展的重要“場地”,讓課程為學生打開一扇扇門,每扇門都導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。
在新課改過程中,按照“開齊國家課程,補充地方課程,開發(fā)校本課程,探索版本課程”的思路,慶陽市財政先后拿出1000萬元,組織人員編寫了《我的家鄉(xiāng)是慶陽》《中華古詩文經典讀本》等五大類地方教材,免費配發(fā)給各中小學使用。
在慶陽市實驗小學,每天有千人主題晨誦、千人器樂合奏、花式跳繩、民族舞蹈展示等集體活動,這些內容,都是該校開發(fā)特色校本課程后結出的碩果。
在實驗小學五年級4班教室,記者發(fā)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場景:窗臺上擺滿了形態(tài)各異的蒜苗、豆芽、蔥等農作物。
李欣奎同學指著一盆長得足有兩尺高的蒜苗說,他們班里每年要辦一次“蒜苗節(jié)”,每個同學都參與,看誰種得好,看誰的有創(chuàng)意,并且班里還設了“總冠軍”等獎項。
李欣奎說,種蒜苗是一門科學,澆水、溫度、土質都要合適,還要每天觀察,細心呵護才能長得好。
野天河同學說,他把蒜苗種在透明玻璃盆內,主要是能觀察到根系的生長過程,為此他的“作品”還獲得“創(chuàng)意獎”。
李欣奎說:“其實要種好蒜苗不容易,要時時刻刻精心呵護、栽培,就像老師對我們的呵護、培養(yǎng)一樣!
用實驗小學校長李建忠的話說,課內、課外都是“課程”,要讓教育回歸本義,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實踐和人生體驗。
“聊”書,師生一起成長
新教育實驗的十大行動之首,是“營造書香校園”,讓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,強大孩子的內心世界。
從2005年開始,慶陽市在教育系統啟動了以“經典誦讀”為主要內容的讀書活動,用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凈化校園環(huán)境,洗滌學生心靈。
九年來,慶陽市教育系統通過推薦閱讀書目、開展讀書活動、舉辦讀書沙龍、評選讀書標兵等方式,基本形成了“局長帶著校長讀,校長帶著教師讀,教師帶著學生讀,學生帶著家長讀,家長帶著社會讀”的長效機制。閱讀、反思、寫作,已成為慶陽市中小學師生學習、生活、成長的必修課。
慶陽市東方紅小學成立于1942年,這所和陜甘寧邊區(qū)民歌《東方紅》同時誕生的學校,因推進新教育實驗而再次受到全國教育界關注。走進校園,“多彩致美”的文化標簽很顯眼,意為多樣的教育活動,多層次的課程學習,培育多彩的師生,讓其釋放光彩,至善至美。
“六年讀100本書行動計劃”是東方紅小學最吸引人的地方。校長的解釋是:學生每月讀一本,六年讀72本;每個假期多讀兩本,六年11個假期共讀22本;另有慶陽市教育局編寫的《中華經典古詩文讀本》,每學年讀一本,共6本。以上總計100本。
在校園內的“書苑”,六年級8班的全班同學及班主任王華正在交流名著《草房子》的讀書心得。每個人都拿著寫好的《讀后感》,爭先恐后發(fā)言。張含琪同學當主持人,“每個小組輪流說,盡量讓大家都有發(fā)言機會!彼f,書里的人物特別多,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評價,有些人把其中精彩的內容放在手抄報中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王華說,她當了15年語文老師,覺得現在學生寫作文比以往“活”了,自從開展閱讀活動后,也不布置字詞作業(yè)了,學生聽得輕松,老師講得也輕松。
王華說,現在每天下午上課前的半小時,是雷打不動的“讀書時間”,這期間,老師不備課,學生不做作業(yè)。之后,師生共“聊”書,共寫隨筆,寫作帶動思考,也能提高老師的專業(yè)水平。
寧縣早勝小學在校長的帶領下,半年時間,62名教師撰寫讀書筆記、博文2900多篇,有近百萬字,辦公室隨時都成為讀書沙龍現場。
新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強說:“我在山西省絳縣當了十年教育局局長,絳縣30多萬名干部職工開的博客、寫的博文,不如早勝小學教職工一年開的博客多、寫的博文多!
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說:“慶陽市的生動實踐,為全省創(chuàng)造了經驗,樹立了榜樣,對我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借鑒、引領作用。”
“只要堅持,就有奇跡!睉c陽新教育人是這么說的,也是這么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