架起通往災區(qū)“生命線”
——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轉運抗震救災物資紀實
天水日報記者郭艷秋

(配圖:天水在線)
5月12日14時28分,四川汶川發(fā)生8.0級地震,強大的地震波從汶川迅速向四周擴散,瞬間,無數美好的家園被摧毀,千萬鮮活的生命被吞噬。而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,甘肅隴南和天水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嚴重的地震災害,房屋倒塌受損嚴重,群眾死傷眾多,災區(qū)急需大量的抗震救災物資。
嚴重的災情引起了甘肅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關注。很快,天水被定為向隴南災區(qū)運送抗震救災物資的重要中轉站。但是,抗震救災物資由誰來運送?此時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黨委迅速作出反應,旅長鄭黎、政委高豫蜀主動向天水市委、市政府請纓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獲批成為在天水火車站、機場等場站裝卸搬運抗震救災物資的主要突擊力量。
為了確保做好救災物資運送工作,不辜負省委、省政府的重托,完成天水市委、市政府交辦的任務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黨委迅速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,修訂完善抗震救災預案,做好應急力量器材準備,嚴格落實了由旅常委帶一名部門副職雙值班制度,與地方抗震救災指揮部建立了24小時情報信息互通制度。
受領任務后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及時成立“黨員突擊隊”和“先鋒模范突擊隊”,廣大黨員干部勇挑重擔,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任務。旅政委高豫蜀的父母在成都,因房屋出現嚴重裂縫成為危房,只能吃住在露天廣場,他顧不上回家照顧,始終在一線組織指揮,身先士卒裝卸物資。旅政治部主任廖國斌家在四川重災區(qū),他把對父母親人的牽掛深深埋藏在心底,一心撲在工作上,白天晚上都堅守在物資轉運現場。旅副參謀長魏忠發(fā)家在陜西漢中,老家4間房屋因地震倒塌,但他依然每天奔波于機場、車站和各物資儲運點,最終因連續(xù)25小時不離任務現場而暈倒。市人防辦工程師、旅司令部通信科預任參謀李健全等5名預備役官兵來到旅里,主動要求執(zhí)行任務。秦州區(qū)皂郊鎮(zhèn)武裝部部長、步兵二營炮兵連預任副連長李俊清,在家中房屋出現嚴重裂縫,母親因心臟病住院的情況下,先后三次參加基地訓練和執(zhí)行抗震救災物資轉運任務,旅團領導得知后,多次催促他回家安頓好老人,但他總是說,“家中的困難比起重災區(qū)的群眾不算什么,還是讓我留下來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災區(qū)人民做貢獻吧”。
在10多天的運送救災物資工作中,諸如這樣感人的事例不勝枚舉。
針對災情發(fā)生后官兵思想波動、牽掛家人的實際情況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高度重視做好官兵思想穩(wěn)定工作,通過逐步摸排、電話聯系、調查了解等形式,深入做好家庭受災官兵的思想工作,目前家庭受災的7名現役官兵和25名預任官兵思想穩(wěn)定,沒有一人請假回家離開自己的崗位,連續(xù)十多天全身心投入到災區(qū)轉運救災物資的任務中。
在執(zhí)行轉運抗震救災物質任務中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研究制定了抗震救災群眾紀律10個“決不允許”,要求“再餓不吃救災糧,再渴不喝救命水”,廣大官兵在連續(xù)奮戰(zhàn)、疲憊饑渴的情況下,無一人私自飲用一瓶礦泉水、一盒方便面,搬運裝卸上萬件帳篷、棉被、毛巾被無一件受損。據統計,截至6月4日,天水陸軍預備役步兵旅累計出動現役和預備役官兵1400人次、車輛74臺次,廣大官兵夜以繼日,爭分奪秒,克服種種困難,在火車站、飛機場、昌盛公司等場站和貨運點裝卸搬運帳篷、棉被、毛巾被、衣物、食品、奶粉、藥品等抗震救災急需物資達1359噸,轉運傷員10人,他們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市委、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肯定。天水市委書記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景輝這樣評價說:“天水預備役旅是一支可以信賴的部隊,是經受得住急難險重任務考驗的部隊,是一支勇挑重擔的部隊”。